查看原文
其他

驰援手记 | 医疗队撤离前夕 ,“丢了两周记忆”的教授写诗赠良医

往期荐读

来自广东的“托底”团队:最重的病人交给我们☞致敬 | 第一个驰援武汉的广东医生回来了!钟南山为他点赞


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医疗队已从武汉返粤。收到撤离通知前几天,武汉协和西院里好消息不断,患者拔管、转出、出院已不再是“新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温德良主任医师医疗组负责的好几位患者这两天接连出院回家,最多的一天内出院了三位患者。


“看到患者出院,我们跟家属一样开心!”温德良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疗难度大,我们对每一例患者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情感。一位位患者好转,一句句温暖的感谢,还有口罩也遮不住的喜悦笑脸,所有这些我将终生难忘。”



“相信我们!很快一家团圆 ”承诺兑现


▲准备出院前的小王(化名)特意找到了温德良合影


4月5日,患者小王(化名)出院了。她是温德良医疗组,乃至ICU里最早的一批危重症患者,经历了长达20天的有创呼吸机治疗,病情出现多次反复,钟南山院士也三次进行会诊,救治方案不断调整、紧随而上。


独自面对身上的管道、不分昼夜鸣响的仪器和从不熄灭的白光灯,小王一度出现了抑郁和焦虑。温德良每天下午都会和她的丈夫电话联系,告知她的近况,也常常询问她的丈夫有何话要对小王说,成为久未见面夫妻俩的沟通桥梁。当条件允许时,还让她和丈夫视频等方式联系,渐渐缓解了她的担忧和思念。2月25日,逐小王终于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随后转出到普通病房。


“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离开医院之前,小王为广东医疗队准备了锦旗,感谢医护人员在生死边缘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她还特意找到温德良拍照留念,把自己出院后的安排一一告诉了他,征求他的意见,俨然已把温德良当成了最信任的人。“我将来还要到广州来找温主任,温主任也答应了请我喝早茶!”小王开心地说。


还记得当初为了安慰躺在ICU病床上难以语言交流的小王,温德良等医护人员们在她跟前写了一张纸条“相信我们!很快一家团圆 ”。现在,这个承诺兑现了。



“丢了两周记忆”的教授写诗赠良医


和小王同一天拔管的、年过六旬的患者胡先生(化名)也准备出院了。


刚来ICU时的胡先生病情并不乐观,且有高血压、房颤病史,温德良等医护人员采取了一切可行的治疗手段对症治疗,如俯卧位通气、加强抗感染治疗、及时调整呼吸机等等,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终于让胡先生转危为安,实现了脱机拔管。


但康复在望的胡先生却终日眉头紧锁,不时还到处找手机说要拨打110报警。随时守在患者身边的温德良觉察后,积极与他沟通不果,便与胡先生女儿通了电话,希望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听了胡女士的一番解释后,温德良心里却泛起一阵酸楚。


原来,胡先生是一位文学教授,得病之初正值武汉确诊病例节节攀升之时,医疗资源极度缺乏。一心到医院治疗的胡先生碰了不少钉子,心急如焚的他于是一次次拿起电话拨打110求助。后来在家人的积极筹措下,病情逐渐恶化的他及时住进了医院。


这就有了开头的故事。拔管后的胡先生由于镇静药物代谢没有完全,意识模糊,时间空间错乱以至于以为自己还处于得病之初,丝毫不知道自己已从鬼门关走过,看到温德良身上写着“广医二院”,他还纳闷“广州的医生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些一切,对胡先生来说仿佛一场梦。


温德良耐心为胡先生讲述了他错过了两周多的故事,帮他找回缺失的记忆——告诉他四万多医疗人员是怎么从全国各地来到湖北的,自己又是怎么被抢救回来的。


胡先生听得热泪盈眶,对温德良竖起了大拇指。在转到普通病房后,以表谢意,胡先生为温德良等医务人员赋诗一首:


玉洁冰清菩提心,

不顾安危斗疫情。

汗水浇开莲花放,

人自高尚品自诚。

悬壶非为己之利,

不是亲人胜亲人。

精诚所至精石开,

毕生不忘救命恩。


面对凶险的疾病,医生和患者其实都有过害怕和无助,但是我们彼此都从未退缩!”温德良说,“看到胡先生恢复了才子本色,我们都倍感鼓舞,身心的疲惫一扫而空!”


大家都在看...




定格 | 白云天使的感人瞬间,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驰援手记 | 暖哭!老乡见老乡,“拔河”式喂饭,医患之间的9个动人故事...

驰援手记 | “高医生,你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新冠肺炎患者不舍广东援鄂医生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通讯员:许咏怡

编辑:洁妹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致敬逆行抗疫的白衣战士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